<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学园地 -> 业外作品

        做法官要守住底线

          发布时间:2016-10-26 10:17:46


            底线是做人的基石,是处世的最起码的准则,也是人们安身立命、维护自尊的法宝。做人应该有底线,做法官更应该守住底线,万万不可逾越。

          “球出界了,丢掉的一分还可以拼回来,做人做事越过了底线,失去的也许就永远无法挽回。人生不能越界,底线必须坚守。”这是奥运冠军林丹在央视做的一则公益广告,更像是一则人生醒世箴言。法官作为实现、维护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这道防线的“守门人”,也和运动员一样,有着自己的规矩,有着自己的原则,必须守住法律底线、道德底线和思想底线,必须具备高于社会普通人的思想境界和卓尔不群的高尚品格,成为法律尊严的扞卫者、公序良俗的示范者和法律信仰的坚守者。

          守住法律底线,做法律尊严的扞卫者。法律是保证社会秩序的底线,法律的神圣要求人们做什么事都不得超过法律“红线”,否则社会就要乱套。法官作为法律的执行者和扞卫者,必须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做到敬畏法律、忠于法律、扞卫法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守法律底线。这就要求法官在处理每一件案件时都要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公正裁判案件,做到慎审明判、不枉不纵、不偏不倚,以实际行动维护法律的尊严。

          守住道德底线,做公序良俗的示范者。法官扮演的角色是社会公断人,他最早来自于远古社会德高望重、受人尊重和信赖、愿意将不平争议之事授之以断的长者,他决然不同于凌驾于百姓平民之上的官吏。如此,法官不仅要精通法律,而且要成为道德良知的楷模。法官是一个清贫和寂寞的职业,选择了法官就意味着要舍弃浮华,耐住清贫,守住寂寞。所以,在人与法、权与法、情与法、钱与法的矛盾和斗争中,法官只有恪守慎权、慎欲、慎微、慎独的职业道德底线,真正做到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才能够严格、准确、公正地执行法律,从而成为社会伦理的坚守者、公序良俗的示范者。

          守住思想底线,做法律信仰的坚守者。“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如果没有法律信仰,法律就会成为僵死的教条和随意处置的物什。法官信仰法律,不是把法律当做现代神灵来膜拜甚至盲从,而是要把法官职业作为为之献身的一种事业。法官作为“裁判官”,法官司法的过程即是践行法律信仰的过程,具体体现在法官各项业务技能的精熟运用上,包括认定事实、寻找法律、裁判说理等。法官只有具有坚定的法律信仰,并为之而不懈努力,才能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才不会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方向,才不会被私心、私情、私欲击倒,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中国人有句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是告诫人们:人的一切行为都有天上神明看着,不要随意做违背天理人伦的事。所以,手握裁判权的法官在职业生涯中只有一如既往地守住做法官的底线,时时刻刻都不越界、不踏线、不违规,才能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良心、无愧于自己胸前的天平,才能成为一名受人民群众信赖和拥戴的好法官。

        文章出处:中国法院网    

        mobile365体育投注网站_beat365网合法吗_我和大佬的365天第三季免费看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23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