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利机长》由伊斯特伍德执导、汤姆•汉克斯主演,在好莱坞一贯的电影工业水准上高度还原了1999年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机长萨利在飞机失去全部动力千钧一发之际成功迫降哈德逊河,全部乘客和机组人员155人无一死亡的伟大壮举。
一、营造冲突,设置悬念
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每一部电影无一例外都面临如何让观众在已经知晓真实事件缘起、发展、高潮和结局的情况下仍能被影片所吸引,时刻保持高度代入感,不会经常出戏的考验。
从创作技法上来说,本片不同于以往的灾难片,没有将叙事重心放置于萨利机长如何迫降上,而采用交叉剪辑和闪回等叙事手段集中刻画了美国联邦交通安全委员会(National Transport Safety Board)对被民众和媒体成为“英雄”的萨利机长展开调查,萨利机长与副机长杰夫最终证明当时选择迫降没有违反操作规程,是唯一明可行的方案的周旋过程。
在萨利机长应对NTSB的例行调查时,自然而然引出飞机起飞不久便遭遇鸟群撞击发动机造成“双发失灵”(双侧发动机都失去动力),萨利机长与杰夫副机长互相配合,操控完全失去动力的飞机紧急迫降水上全程历时208秒的第一次高潮。成功迫降之后,萨利机长在公众视野中被美国人和美国新闻媒体视为英雄,却因数据丢失而陷入调查被动局面。随着NTSB获得“不利于”萨利机长的计算机模拟和人工模拟的结果,萨利机长自己开始动摇,怀疑自己是否因为年纪或精力问题而没有做出正确选择(面临“双发失灵”故障应该返航而不是迫降),也牢牢将观众带入对已知事实的质疑之中——萨利机长成功迫降的背后是否还另有隐情?在萨利机长提出NTSB应该扣除更多反应时间后,平安返航的模拟结果变为机毁人亡,迎来第二次高潮,影片设置的悬念也随之解开。纵观全片,准确重排叙事重点、巧妙设置悬念、精心营造冲突,使得影片节奏张弛有度,故事富有张力。
二、各司其职,传递价值
从类型片这个角度来说,《萨利机长》是典型的美国英雄主义主旋律电影。何谓主旋律电影?“主旋律”一词的出现,大约与当年搞“五个一工程”有关。“主旋律”原本是音乐领域术语,一般指主调或第一声部主题旋律,引申到社会泛指含义就是“主流”基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在党的领导下,大力提倡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等思想和精神。它表现在文艺作品上,曾以歌颂党、领袖、制度、军队、祖国和先模人物开始,是以严格的意识形态划界的,后来延伸到改革开放、社会进步、人民幸福、诚实劳动、美好生活等范围,甚至连当年“敌对势力”的爱国事迹也算作“主旋律”(如《血战台儿庄》、《南京!南京!》等)。核心必须是进步向上的而不是腐朽反动的价值观。邓小平所说:“一切宣传真善美的都是主旋律电影”,当然现阶段所说的“主旋律”作品,核心价值观应以符合“以人为本”和“三贴近”的艺术手法,来弘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等人类社会主流价值观。
《萨利机长》叙事结构详略得当,在重点刻画萨利机长的同时,更像一幅卷轴画,展现了机长、副机长、空乘、调查人员、地勤、警察、救援人员、媒体以及普通大众等社会各界人士在自己的岗位上如何各司其职,共同缔造“双发失灵”紧急迫降全部生还的奇迹。正如片尾萨利机长总结那样,正是这些严谨细致的制度和在每个环节认认真真的人,才使得创造一个奇迹成为可能。
全片通过萨拉机长与副机长杰夫冷静应对飞机故障、空姐引导乘客做好迫降准备、救援人员专业施救、“大反派”NTSB尽职调查、航空公司积极配合等图景让每一个美国人都意识到并且看到,自己各司其职原来如此重要,自己的工作原来如此有意义!NTSB不顾民意始终冷静忠实履行调查职责、萨利机长迟迟不肯脱下制服、地勤竭尽全力为事故飞机开通返航通道、人民拥戴英雄萨利等细节的展现,避免了主旋律电影宏大叙事中惯用的上帝视角、主角光环带来的疏离感、排斥感,传递主旋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知不觉中,美国又成功完成了一次价值观的输出。而且,这碗小火煨成的主旋律“鸡汤”味道还不错。
同样有趣的是,本片导演伊斯特伍德,从影60余载,演绎过50余部电影,执导过30余部电影。目前这位高频奥斯卡奖得主,已耄耋之年,却仍兢兢业业地继续演绎着他的电影事业,并且越来越趋向执导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难怪说,专注让人性感。
三、主旋律电影如何成长为主流电影
尽管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尚不够成熟,艺术电影尚且“卖好不卖座”商业化运作效果欠佳,主旋律电影如果离开政府扶持几乎更是寸步难行,但是我们需要主旋律电影的“精神食粮”,更需要像《萨利机长》一样的主旋律电影。
由于过去主旋律电影创作较少考虑票房等商业化元素,导致主旋律电影模仿样板戏痕迹明显,创作技法单一、故事性欠缺、人物塑造单薄、上帝视角全开、主角光环四射,以至于出现了手撕鬼子等严重违反常识和自然规律的“雷人神剧”,严重影响了观众观影体验。久而久之,观众就对主旋律电影形成了人物形象高大全、缺乏戏剧冲突、悬疑设置不合理、故事张力不足、强行说教等刻板印象。主旋律电影早已成为商业电影的“禁区”。
可喜的是,目前我们的主旋律电影已大有改观。如《可可西里》、《我的花下肥泥巴》、《建国大业》、《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等影片,让我们看到了主旋律电影试图走向主流电影的诚意。这些电影无一例外都成功讲述了一个好故事,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之中让观众放下了“雷人神剧”的戒备心,去体会其中的真善美。
主旋律电影要成长为主流电影,必须先学会讲好作为载体的故事。美国队长可以拯救美国,激励美国人,中国的英雄一样可以。